sānchǔ

三楚


拼音sān chǔ
注音ㄙㄢ ㄔㄨˇ

三楚

词语解释

三楚[ sān chǔ ]

⒈  战国楚地疆域广阔,秦汉时【shí】分为西楚、东楚、南楚,合称【chēng】三楚。《史记·货【huò】殖列传》以淮【huái】北、沛、陈、汝南、南郡为西楚;彭城【chéng】以【yǐ】东【dōng】,东海、吴、广陵为东楚;衡山、九江、江南【nán】、豫章、长沙为南楚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“羽【yǔ】自【zì】立为西楚霸王”颜【yán】师古注引孟【mèng】康《音义》,以【yǐ】江陵【líng】(即南【nán】郡【jun4】)为南楚,吴为【wéi】东楚,彭城为西【xī】楚【chǔ】。二说不同。后人【rén】诗文中多以泛【fàn】指长【zhǎng】江中游以南,今湖南湖【hú】北一带地区。

⒉  五代时,马殷据【jù】长沙,周行逢【féng】据武陵,高季兴据【jù】江陵,都在【zài】古楚地,亦称三楚。见【jiàn】宋周羽【yǔ】翀《三楚新【xīn】录【lù】》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战国 楚 地【dì】疆域广阔, 秦【qín】 汉 时分【fèn】为 西楚、东楚、南楚,合【hé】称 三【sān】楚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以 淮北、沛、陈、汝南、南郡 为 西楚 ; 彭【péng】城 以东, 东海、吴、广陵【líng】 为【wéi】 东楚 ; 衡山、九江、江南、豫章、长【zhǎng】沙【shā】 为【wéi】 南【nán】楚。《汉书【shū】·高帝纪上【shàng】》“羽 自立【lì】为【wéi】 西楚 霸王”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《音义》,以 江陵 (即 南郡 )为 南楚,吴 为【wéi】 东【dōng】楚,彭城 为【wéi】 西楚。二说不同。后【hòu】人诗文中多以泛指 长江 中游【yóu】以南,今 湖【hú】南【nán】 湖北 一带地区。按, 刘道一,湖南【nán】 湘潭【tán】 人。

唐 李商隐 《过郑【zhèng】广文【wén】旧【jiù】居》诗【shī】:“宋玉【yù】 平生恨有餘【yú】,远循 三楚 吊 三閭。”
宋 张世南 《游宦【huàn】纪闻》卷八【bā】:“刘郎 豪气今何在,应是【shì】 九疑 三楚【chǔ】。”
孙中山 《挽刘道一【yī】》诗:“半【bàn】壁东南 三楚 雄, 刘郎【láng】 死去霸【bà】图【tú】空。”

⒉  五代 时, 马殷 据【jù】 长沙,周行逢 据 武陵,高季【jì】兴 据【jù】 江陵,都在古【gǔ】 楚 地,亦称 三【sān】楚。见 宋 周羽翀【chōng】 《三楚新录》。

国语辞典

三楚[ sān chǔ ]

⒈  地【dì】名。战国楚地疆【jiāng】域辽【liáo】阔,秦、汉时分为西楚、东楚、南楚,合【hé】称【chēng】为「三楚」。其【qí】说有二:(1)​ 淮北【běi】、沛、陈、汝南、南郡【jun4】,称为「西楚」;彭城以东,东海、吴、广陵,称为「东【dōng】楚」;衡山、九江【jiāng】、江【jiāng】南、豫章、长沙【shā】,称为「南楚【chǔ】」。见。

《史记·卷一二【èr】九·货殖传》。(2)​ 南楚【chǔ】、东楚、西楚分【fèn】别指江【jiāng】陵、吴、彭城。《汉书·卷一·高帝纪上》·颜【yán】师古注引孟康【kāng】曰【yuē】:「旧名江陵为南楚,吴为【wéi】东楚,彭城为【wéi】西【xī】楚。」后多用以【yǐ】泛指湘、鄂一带。《文选·阮籍·咏怀诗【shī】一七首【shǒu】之一七【qī】》:「三楚多秀士,朝云【yún】进荒淫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三楚"的意思解释、三楚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