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


取长补短

拼音qǔ cháng bǔ duǎn

基本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;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。

出处《孟子 滕文公【gōng】上【shàng】》:“今滕绝长【zhǎng】补短,将五十里也【yě】,犹【yóu】可以为善国。”


取长补短的典故

战国时期,滕【téng】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【huì】见孟【mèng】子,孟子给他讲一些【xiē】人【rén】性【xìng】本是善良的道理,勉励他要以【yǐ】尧舜之道治理天下,还【hái】要【yào】他截长补短【duǎn】,发挥地区优势,以仁政来治【zhì】理【lǐ】天下,滕【téng】国【guó】可以成【chéng】为一个强国。滕文公听了孟【mèng】子的言论未置可否【fǒu】,只【zhī】是微【wēi】笑应付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取长补短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野心勃勃 清 陈天【tiān】华《狮【shī】子吼》:“这一位大帝野【yě】心勃勃,就想把世界【jiè】各国尽归他的字【zì】下。”
丑声远播 《宋书·卢陵孝献王义真传》:“咸阳之酷,丑声远播。”
算尽锱铢 清·昭梿《啸【xiào】亭杂录·吴利府【fǔ】》:“尝牟利于主【zhǔ】算者,主算者算尽锱铢,其父【fù】犹【yóu】以为【wéi】未【wèi】足。”
庖丁解牛 先秦 庄周《庄【zhuāng】子 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【wéi】文惠【huì】君解牛,手之所触【chù】……”
通都大邑 唐 韩愈《守戒【jiè】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【zhī】间【jiān】,而不知为【wéi】备。”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
衣锦还乡 《南【nán】史 刘之【zhī】遴【lín】传》:“武【wǔ】帝谓曰:‘卿母年【nián】德并高,故会卿衣【yī】锦还乡,尽荣养【yǎng】之理。’”
昂藏七尺 明 汪廷【tíng】讷《种【zhǒng】玉记 奇术》:“天付【fù】昂藏七尺躯,寻【xún】章摘句懒【lǎn】攻儒。”
光前启后 明·王九【jiǔ】思【sī】《绣停针·寿康对山【shān】太【tài】史》套曲:“名已就,子亦有。凤毛麟角,光前【qián】启后。”
融会贯通 宋 朱【zhū】熹《朱子全书 学【xué】三》:“举一而三反,闻一而知十,乃【nǎi】学【xué】者用功之深,穷理之熟,然后【hòu】能融【róng】会贯通,以至于【yú】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