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名句 > 刘禹锡的名句 > 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出自唐代刘禹锡的《西塞山怀古

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
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,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。

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,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。

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,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。

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,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。

注释

西塞山:位【wèi】于今湖北省黄【huáng】石市,又名道士洑,山体突【tū】出到长江中,因而形成长【zhǎng】江弯【wān】道,站在山顶犹【yóu】如身临江【jiāng】中【zhōng】。

王【wáng】濬:晋益州刺史。一作“西【xī】晋”。益州:晋时郡治在【zài】今成都【dōu】。晋武帝谋伐吴,派【pài】王【wáng】濬造大船,出【chū】巴蜀【shǔ】,船【chuán】上以木【mù】为城,起楼,每船可容二千【qiān】余人。

金陵:今南京,当【dāng】时是吴【wú】国的都城【chéng】。王气:帝王之气。黯然:一作“漠然”。

千寻铁锁【suǒ】沉【chén】江底:东吴末帝孙【sūn】皓命【mìng】人在江【jiāng】中轩铁锥,又【yòu】用大铁索横于江面,拦截晋船【chuán】,终失败。寻:长度单【dān】位。

一片降幡(fān)出石头【tóu】:王濬【xùn】率船【chuán】队从【cóng】武昌顺流【liú】而下【xià】,直到金陵,攻破石头【tóu】城,吴主【zhǔ】孙皓到营门投降。

人世几回伤往事:一作“荒苑至今生茂草”。

枕寒流:一作“枕江流”。

今逢:一作“从今”。

“四海为家”两句:如今国家统一,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【shàng】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898

2、徐【xú】中玉 金【jīn】启华.中国古【gǔ】代文【wén】学【xué】作品选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【bǎn】社,1999:629-631

3、梁【liáng】守中.刘禹锡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【shū】社,1990:130-131

4、蘅塘【táng】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【cí】三百【bǎi】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【huá】文出版【bǎn】社,2009:163

创作背景

  这首【shǒu】诗【shī】是【shì】刘禹锡于公元824年(唐穆宗【zōng】长庆四【sì】年)所【suǒ】作【zuò】。是【shì】年,刘禹锡【xī】由夔州【zhōu】(治今【jīn】重庆奉节)刺史调任和州(治今安徽和【hé】县)刺史,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,经西塞山时,触景生情,抚今追昔【xī】,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【shǐ】兴亡的诗【shī】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徐【xú】中玉 金【jīn】启华.中国古【gǔ】代文学作品选.上【shàng】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:629-631

2、蘅塘退士 等.唐诗【shī】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【yuán】曲三百首.北【běi】京:华【huá】文出版社,2009:163

3、赵其钧【jun1】 等.唐诗【shī】鉴赏【shǎng】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【bǎn】社,1983:824-825

鉴赏

  西塞【sāi】山【shān】,在【zài】今湖北【běi】省黄【huáng】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。岚横【héng】秋塞,山锁洪流,形势险峻。是【shì】六朝【cháo】有【yǒu】名的【de】军事【shì】要塞。公元【yuán】280年(西晋太康元年),晋【jìn】武帝司马【mǎ】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“楼船【chuán】”组成的西晋水军,顺江而下,讨伐东吴。诗人便【biàn】以【yǐ】这件史事为题【tí】,开【kāi】头写【xiě】“楼船下益州”,“金陵王气”便黯然消【xiāo】失。益州金陵,相距遥遥,一“下”即“收”,表明速度之快。两【liǎng】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,一方则【zé】是闻风丧胆,强【qiáng】弱悬殊,高下立【lì】判。第二【èr】联【lián】便顺势【shì】而下,直写战事及其结果。东吴的亡【wáng】国【guó】之君孙【sūn】皓【hào】,凭借【jiè】长江天险,并在江中暗置铁锥【zhuī】,再【zài】加以【yǐ】千寻铁【tiě】链横锁江面,自以为是万全之计,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,冲走铁锥【zhuī】,以火【huǒ】炬【jù】烧毁铁链,结【jié】果顺流【liú】鼓棹【zhào】,径造三山【shān】,直取金陵。“皓【hào】乃备亡国之礼,……造【zào】于垒门”(《晋书【shū】·王【wáng】濬传》)。第二联就【jiù】是形象地概【gài】括了这一段【duàn】历史。

  诗的【de】前四句,洗炼【liàn】、紧凑【còu】,在对比之中写【xiě】出了双方【fāng】的强弱,进【jìn】攻的路线,攻守的【de】方【fāng】式,战【zhàn】争的结【jié】局。它只用【yòng】第一句诗【shī】写西晋水军出【chū】发【fā】,下面就单写【xiě】东【dōng】吴:在战争开始【shǐ】的反映【yìng】,苦心经营的工【gōng】事被毁,直【zhí】到举旗投降,步步紧逼,一气直下。人【rén】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【xíng】象,也看【kàn】到了胜利者的那【nà】种摧枯拉朽的气【qì】势。可谓虚实相间,胜败相形,巧于安排。

  诗人在剪裁【cái】上【shàng】颇【pō】具功力。他【tā】从众多的史事中【zhōng】单选西【xī】晋灭吴一事,这是耐人【rén】寻味的,因为东吴【wú】是六朝的【de】头,它又有【yǒu】颇【pō】为“新颖”的防【fáng】御【yù】工事,竟然覆灭了。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,其【qí】实不然。所以【yǐ】写吴的灭亡,不仅揭【jiē】示了当时吴王的昏【hūn】聩无能,更表现了【le】那些后【hòu】来者【zhě】的愚蠢,也反【fǎn】映了【le】国【guó】家【jiā】的统一是【shì】历史的必【bì】然。其次,诗人写晋吴之【zhī】战【zhàn】,重点是写吴,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“王气”、天然的地形、千寻的铁链,皆不足恃。这就从【cóng】反面阐发了一个深【shēn】刻【kè】的思想,那就是“兴【xìng】废由人【rén】事,山川空地形”(刘禹锡《金【jīn】陵怀古》)。可见如此剪【jiǎn】裁,就在【zài】于它能完满地【dì】表现其主【zhǔ】题思想。

  清代屈复认为此【cǐ】诗第五句【jù】甚妙。不过【guò】应该指出,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【hé】深【shēn】刻的思【sī】想【xiǎng】,第五句是难以收【shōu】到如此言【yán】简意赅的效果。第【dì】六句“山形依旧枕寒流”,山形,指西塞山【shān】;寒流,指长江,“寒”字和结句的“秋【qiū】”字【zì】相照应【yīng】。诗到这里【lǐ】才点【diǎn】到西塞山,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【tí】。因为西塞山之【zhī】所【suǒ】以成为有名【míng】的军事【shì】要塞,之所【suǒ】以在它的身边演出【chū】过那些【xiē】有声有色载入史【shǐ】册的“活剧”,就是【shì】以南北分裂、南【nán】朝政【zhèng】权【quán】存在为条件的。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,正是为【wéi】了【le】从一个广【guǎng】阔【kuò】的历史【shǐ】背景中引出【chū】西塞山【shān】,从而大大开拓【tuò】了诗【shī】的【de】境界。诗人【rén】不去描绘眼前西【xī】塞山如【rú】何【hé】奇【qí】伟竦【sǒng】峭,而是突出“依旧”二字,亦是颇有讲究的。山川“依旧”,就更显得人事【shì】之【zhī】变化,六朝之短促【cù】,不【bú】仅【jǐn】如此,它还表现出一个“江山不管兴亡恨,一任斜阳伴客愁”(包【bāo】佶《再过【guò】金【jīn】陵》)的意境【jìng】。这些【xiē】又【yòu】从另【lìng】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“伤”字作了补【bǔ】充【chōng】。

  第七句宕开一笔,直写“今逢”之世,第八句【jù】说【shuō】往日的【de】军事堡垒,如【rú】今已荒废在一【yī】片秋风【fēng】芦【lú】荻之中。这残【cán】破荒凉【liáng】的遗迹,便是【shì】六朝覆灭的见证,便【biàn】是分裂【liè】失败【bài】的象征,也是“今逢四海为家日【rì】”、江【jiāng】山一统【tǒng】的结果【guǒ】。怀古慨今,收束了全诗。全诗借古讽今,沉【chén】郁【yù】感伤,但繁简得当【dāng】,直【zhí】点现实。

  刘禹锡的这首【shǒu】诗,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、酣【hān】畅【chàng】流【liú】利的风调之中,诗人好【hǎo】像是【shì】在客观地叙述往事【shì】,描【miáo】绘古迹,其实并非如此,刘【liú】禹【yǔ】锡在这首诗中【zhōng】,把嘲【cháo】弄的锋芒【máng】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、但终【zhōng】于覆灭的统治者【zhě】,这正【zhèng】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【yíng】头一击【jī】。当然,“万户千【qiān】门成野草【cǎo】,只缘一曲《后庭花》”(刘禹锡《金陵五题·台城【chéng】》),这个六朝【cháo】覆灭的教训,对于【yú】当时【shí】骄侈腐败的唐王朝【cháo】来说,也是一【yī】面【miàn】很好的镜【jìng】子。

刘禹锡简介

唐代·刘禹锡的简介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【zhōu】)人【rén】,祖籍【jí】洛【luò】阳,唐【táng】朝文学家,哲学家【jiā】,自称是汉中山靖【jìng】王后裔【yì】,曾任监【jiān】察御史,是王叔【shū】文政治改革【gé】集团的一【yī】员【yuán】。唐代中晚【wǎn】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【tā】的家庭是【shì】一【yī】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【xīn】,是王叔文派政治【zhì】革新活【huó】动的【de】中心【xīn】人物之【zhī】一。后来永【yǒng】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【nán】常德)。据湖南常【cháng】德历史学【xué】家、收藏家【jiā】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...〔 的诗(654篇)

猜你喜欢